古城景点

查看分类
聊城县衙

聊城县衙

县衙风骨知多少

晨曦升起的时候,独属于聊城县署的时间开始了。


最早知道县署,源自于小时候的一部电视剧《九岁县太爷》。小小的人坐在威严无比的高堂之上,“明镜高悬”的匾额随着时间的流逝衍化为了无比清晰的背景图。后来,郑板桥以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”的诗句潜移默化着县署的自留图。而今,这抽象的记忆找到了有力的载体,在古色古香的水城中,悄然具化生辉。
“东山一日升高堂,四海齐平汇中央。”坐落于中华水上古城楼西大街北首的聊城县署,最初由明朝县丞蒋子昭主持修建,后在岁月的消磨中历经多次修复。此次的县署复建于2010年,按照明清时期传统官式建筑风格,坐北朝南,成轴对称布局,南北轴线长193.38米,东西宽95米,总占地26亩。县衙遵循封建礼制,左文右武,前朝后寝,中轴线上共有五进院落。整个建筑群无论是建筑布局还是职能设置,都十分健全。

古人言:蓬莱文章建安骨。风骨造就历史长河中多少英雄人物的真性情。而我认为,真正的建筑,也都是有其独特“风骨”的。正是这“风骨”,使其跨越百年,“躯体”虽“死”,“精神”尚“存”。游聊城县署,真正的收获,便在于赏“风骨”之美。
聊城县署的风骨,在于理。理是一种规矩。许是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大国传承,这理在小小的县署内竟被展现的淋漓尽致。整体建筑群主从有序,错落有致,无一不展现传统中华建筑韵律,这是理;衙内部门分工明确,按照品级合乎规定,也是理;工作人员各司其职,协力共展县衙之美,依旧是理。这理从古至今,或有延迟却从未缺失。

聊城县署的风骨,在于道。道是一种正义。在县署之中,有着最为直接的道的体现。仪门西侧石壁之上,是老子所著《道德经》中的“天网恢恢疏而不失”。天道广大无边,虽然它看起来似乎有些稀疏,却一点都不会遗漏。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法网的惩罚,这是道;“公生明”牌坊,高堂之上“执法如山”“爱民若子”匾额,均以凝练的语言解释了获取正义的途径,也是道;“家国天下,浩然正气”的石碑赫然屹立,时刻警醒着众人为人处世,依旧是道。天有道,以道殉身;天无道,以身殉道。

聊城县署的风骨,在于省。省是一种修养。不流动的河是很难听到回响的,不知自省的人也一样。古之学者关于“省”,大有论述。孔子说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”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。县署之内以专门的院落来设思补堂、三省堂,足可见“省”之一字在县署中的地位。

聊城县署的风骨,在于盛。盛是一种姿态。诗经楚辞是盛,汉赋唐诗是盛,鲁仲连一箭射书,挽救聊城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是盛,施闰章明察秋毫有理有据断“胭脂案”依旧是盛。这盛存于心中,潜于行中,你擦拭它,守护它。最终,你成为它。

时间须臾,风骨不朽。聊城县署,在不久的将来,必将以更严谨的姿态,彰显新时代的特色“风骨”。




上一条:光岳楼

下一条:明清圣旨博物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