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带来了古聊城的兴盛,商贾云集的运河码头两岸会馆林立。其中,最大最精美的当属山陕会馆。曾经红极一时的山陕客商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奋斗足迹和故事,它也成为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。
山陕会馆位于运河西岸,东昌府古城内,始建于清乾隆八年(1743年),是山西、陕西的商人为“祀神明而联桑梓”集资兴建的,从开始到建成历时66年,耗银六万零四百六十五两六钱九分。会馆东西长77 米,南北宽43米,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。整个建筑包括山门、过楼、戏楼、左右夹楼、钟鼓二楼、南北看楼、关帝大殿、春秋阁等部分,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,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山陕会馆整个建筑布局紧凑,错落有致,连接得体,装饰华丽,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。走进会馆,庭院西侧的关帝殿位于整个会馆的中心,殿前檐下悬挂着“大义参天”的巨幅木匾,大殿石柱正面刻有歌颂关羽的楹联:“伟烈壮古今,浩气丹心,汉代一时真君子;至诚参天地,英文雄武,晋国千秋大丈夫”。复殿中供有关圣帝君、关平和周仓3 尊雕像。关圣帝君神像高3米,身穿刺绣滚龙袍,鎏金冠旒,威丽端正,俨然帝王形象。
庭院南北两侧是看楼,平时商人都在两侧的看楼看戏,院子中间则空着一大片空地。据介绍,山陕商人对关帝非常敬重,中间的位置要留给关帝看戏的,不能挡住关老爷的视线。
庭院内有两棵古槐,据介绍这两棵树的树龄已有560年,而山陕会馆只有270年历史,所以是“先有古槐,后有会馆”。槐树古时被誉为富贵树,所以商人们当年以两棵古槐中间定线建馆。因此,会馆的方位非常特殊,坐西朝东。东方代表紫气东来,会馆大门正对运河水,水则生财,预示着财源滚滚而来。
会馆内多处建筑体现山陕商客经商理念。商人讲求条理和高效率。会馆后面的楼门和楼梯非常窄,只容得一人通过。晋商勤俭节省,从不把楼梯修得十分宽敞,以省出更多的面积
用于居住。
楼梯很窄,所以右侧门上写着“登阶”,左侧门上写着“楼步”,无论上楼下楼,大家都遵循靠右行走的礼仪,上楼时从“登阶”上去,下楼时从“楼步”出来。讲礼仪、守秩序,这样才能减少内耗,效率才会更高。
除此之外,会馆内还建有16通碑碣。碑文详细记载了山陕会馆历次维修建设和花费情况,碑阴还刻有各商号名称及其捐银数量,共2888 家商号,最多的捐了1373两,最少的只捐了一文钱。一文钱也是心意,都是功德,一视同仁,全都刻在碑上。